草寮後 菱州宮北區菱州宮原名「天王爺館」,原是一座平房式的塭仔廟,傳說創立於清咸豐年間,原主祀天王爺,後改以北極玄天上帝為主祀神明。它不能稱為宗族性廟宇,但與移民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該地在明鄭時期及清領時期仍屬台江水域,當時德慶溪(現已加蓋為北幹線)口尚在立人國小對面的北華街至北幹線間的西門路面或其東側。清雍正年間海岸線始逐漸西移至今天的海安路附近,菱州才逐漸成為水陸交錯的沙洲地帶,並延至清道光年間才開始有先民到此墾殖魚塭。 菱州早年地形狀如菱角,傳說有位胡舉人見之,稱之為「菱州」,因而得名。其地泛指今天的臨安路以東,成功路以北,立人國小以西、立人國小北緣與連雅堂公園一線以南地區。今天成功路以北的康樂街一帶,則因早年該地建有塭寮仔而被稱之為「塭寮後」。 據該廟轉述先民口傳歷史,宣稱清咸豐年間,先民偶然在該廟現址後方的溪道(指德慶溪)旁發現一艘帆船擱淺,經登船探視發現其內供有天王爺及雷、朱、范、許等府千歲神像,遂予迎起興建平房供奉,並取名為「天王爺館」。其間曾因哨船港的繁榮,香火鼎興於一時。 塭寮後在今天成功路以北的康樂街,後來逐漸聚集成市街,時人稱之為全瀛路街。日據初期,日軍進駐媽祖樓,並建馬廄於全瀛街前,因而又被稱之為「草寮後街」。當地居民為避開日軍而相繼遷出,天王公館、草寮後街遂日漸沒落。 台灣光復後,政府將全瀛街更名為安民街時,地方民眾即以路名不雅為由,請求改名為菱洲街,並一直沿用至十餘年前成功路打通至文賢路後,才將原有的菱洲東、西、南、北街分別更名為相鄰道路之巷道。 創立其間的天王公館亦因菱洲地區隨著經濟復甦人口漸增,始於民國五十一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並集資重修、改建廟宇,以「菱洲」為廟名,並改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工程至六十九年全部完工,即於七十一年十一月盛大舉行祈安建醮大典,七十八年再增建後殿奉祀佛祖,並增建三層式之三寶佛殿。 另據廟方人員表示,蓋在成功路下面的北幹線在二次大戰期間還是一條大溝,盟軍前來空襲時,許多民眾前往溝內藏身不幸被炸死,加上菱州的魚塭多以南山墓地之土填平興建房屋,以致早年境內不甚平安,俟經玄天上帝降旨指示境內信眾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二的普渡這些亡魂與南山的孤魂野鬼,從此大家才得以平安度日。 四十年來,菱州地區的裕民里對此一與眾不同的普度業已相沿成習,最初都在菱洲宮前舉行,成功路寬打通後,為免影響交通遂依玄天上帝指示,移至今天的金華路上辦理。二十餘年前又因與祀民眾增加,金華路開闢而再遷移至現在的康樂街尾段,參與普渡的民眾亦由早年的數十碗激增至今天的五百五十碗,成為裕民里內重要民俗。 轉貼自中華日報 --張歸帆